(资料图片)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后,推行大明宝钞。官方规定一贯钞兑 1000 文铜钱或一两白银,4 贯钞兑一两黄金。但明政府发行宝钞,完全可以用 " 随心所欲 " 来形容,既不设准备金,不分界发行,又无发行额度的预算,无任何称提的政策。总而言之,朱元璋想印多少贯钞票就印多少贯。据研究者统计,单单洪武一朝,大明宝钞的发行量已高达 10450 万锭,流通中的宝钞约有 9200 万锭。一绽有 5 贯,9200 万锭即有 46000 万贯。而另一方面,明初,官府严厉限制人口流动,工商业严重凋敝,社会退回自然经济状态,财税规模极小,且赋税以实物为主,这几亿贯的宝钞能怎么流通?
如此随心所欲地印钞,大明宝钞当然以史上最快速度与最大幅度贬值,洪武二十六年(1393)," 两浙、江西、闽、广,民重钱轻钞,有以钱百六十文折钞一贯者,由是物价翔贵,而钞法益坏不行 ",一贯宝钞只能折钱 160 文。正统十三年(1448),朝廷 " 禁使铜钱,时钞既通行,而市廛仍以铜钱交易,每钞一贯折铜钱二文 ",宝钞跟废纸没什么差别。其后,随着海外白银的流入,民间的交易基本以银钱为主,没有人愿意使用宝钞," 积之市肆,过者不顾 ",只不过官府还在坚持使用,比如在发给官员的俸禄或赏赐中搭配宝钞。一位明朝人说:" 宝钞,今惟官府行之,然一贯仅直银三厘,钱二文,民间得之,置之无用。"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明王朝的货币政策非常的奇怪,以常人的理性很难理解:
1)明代的主要货币是宝钞、白银与铜钱。宝钞属于法定信用货币,但非常快就形同废纸,民间的交易没有谁愿意使用宝钞,奇怪的是,朝廷却没有停止发行,官俸、兵饷的发放都要搭配一定比例的宝钞,老百姓缴纳田赋与杂课也要求交一定比例的宝钞,直到明末,朝廷还保留着赐钞的惯例,茶课、租税中也保留征钞的做法。
2)从明中后期开始,白银已经成为最重要、最常用的货币,但明政府从未想过以白银为本币发行银票,也一直不知道铸造标准化的银币,虽然晚明之时,已有大量西班牙银元从海外流入,如果政府略有作为,完全是可以仿造银元的。别说铸造银元,就连给市场制定一套统一的白银成色与平砝标准都做不到,各个地方甚至各家银号的白银成色与天平砝码各标准,这一家银号出品的五十两十足银锭,按另一家银号的标准,可能并没有五十两整,也不是十足银。因此,用白银支付的每一次交易,结算时都要称量重量、验看成色、换算平砝,十分麻烦。
3)白银更适宜用于大宗贸易,市井间的日常琐碎交易需要大量铜钱,但明王朝却很少铸币,据学者的研究与统计," 明代政府从 1368 至 1572 年这 200 年总计铸造铜钱 400 万~600 万贯,只是北宋熙宁变法期间一年的铸币量 ",以至明朝人使用的铜钱主要就是宋钱。朱元璋甚至禁止铸造、行用铜钱:" 宜令有司,悉收其钱归官,依数换钞,不许更用铜钱行使。限半月内,凡军民商贾所有铜钱悉送赴官,敢有私自行使及埋藏弃毁者,罪之。" 禁用铜钱的目的,是为了推行宝钞。但朱元璋对宝钞的发行又过于随心所欲,导致宝钞以史上最快的速度贬值。
4)由于宝钞不可用,铜钱不够用,在明王朝的许多地方,人们只好使用原始的实物货币进行交易:" 云南专用海贝,四川、贵州用茴香花银及盐、布,江西、湖广用米谷、银、布,山西、陕西间用皮毛 "。贝壳、茴银、盐、布、米谷、皮毛等实物,都成了 " 代币 "。
X 关闭
-
2021年国家开发银行全年发放贷款5948亿元支持乡村振兴
2021年,国家开发银行全年发放贷款5948亿元,重点支持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后续发展、东西部协作、农业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发展,
-
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年度工作指引(2022)
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印发《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年度工作指引(2022)》(以下简称《工作指引》),提出到2022年底,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机制
-
中国六部门印发加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指导意见
21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国家林草局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
-
冷空气将影响中东部地区 华北黄淮大气扩散条件较差
中新网12月15日电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昨日8时至今日6时,新疆北部降小到中雪,木垒局地10毫米。今晨,河北南部、山东中西部、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