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期,公募基金发行市场明显“降温”,多只产品发行失败,引起投资者的关注。有人说,基金发行遇冷是市场见底的信号,说明现在到了最好的布局阶段;也有人说,这显示市场信心较弱,此时入场风险大。在笔者看来,与其被各种声音牵着鼻子走,不如多几分理性和思考,才有可能获得长期盈利。
Wind数据统计显示,以认购起始日为统计口径,5月份只有37只新基金产品成立,同比减少近60%,发行数量创下2018年2月以来的新低。从基金类型来看,债基和央企ETF是资金流入的大头,贡献了超八成的发行规模。相比之下,权益类基金则格外“冷场”,多数基金成立的规模仅在千万元左右。
对于基金发行市场的低迷,毋须讳言,除了5月份假期等客观原因,其主要原因就是今年二季度A股市场行情较为低迷。此外,相比2021年年初基金市场“人声鼎沸”,这两年市场赚钱效应的下降也让新基金发行“冷清”了很多,加之很多投资者当年买的产品仍处于亏损状态,进一步打消了投资者的认购念头。
过去几年,受新冠疫情反复等超预期因素影响,全球经济走势整体放缓,A股市场持续处于震荡调整。同时,在A股维持结构性行情、板块轮动加速的背景下,也给基金经理的择股加大了难度,多数权益类基金产品赚不到钱。多重因素影响下,等待市场明显回暖再进行布局成了多数投资者的心态。
然而,对于新基金的遇冷,也有人认为未必是坏事。在公募行业内,有一种“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的说法,简单理解就是基金发行越火爆的时候,市场处于高点,未来赢得收益的难度较大;而当新基金发行低迷的时候,往往市场处于底部位置,性价比高的投资机会反而随之孕育。
拉长投资周期看,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过去的经验并不能代表未来表现。到底现在适不适合布局?投资者还是应该从宏观经济、行业发展态势等基本面去寻找答案,万万不能把自己的情绪交由市场主宰。
一方面,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呈现企稳复苏态势,上市公司盈利正逐步改善,长期向好的经济基本面将给予A股走强更多的底气和空间。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报告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5.6%,较1月预测上调1.3个百分点,也彰显出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另一方面,从市场本身看,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化,全面注册制实施后,市场生态进一步优化,优质上市公司将得到更多的市场认可,内在价值将得以真正体现。在估值水平方面,A股主要指数依然处于历史相对低位,估值优势也有望吸引更多中长资金的流入。
对于投资者而言,既然经济基本面有支持,回升向好趋势不变,那么与其紧盯短期的市场表现,不如将眼光放长远,坚定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穿越周期才有望成为最终的赢家。对于基金管理人而言,不妨多做一些投资者教育和投资研究,用优质专业的服务和可靠的投资回报换取投资者的信任与理解,一同等待基金市场收获的季节。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
2021年国家开发银行全年发放贷款5948亿元支持乡村振兴
2021年,国家开发银行全年发放贷款5948亿元,重点支持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后续发展、东西部协作、农业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发展,
-
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年度工作指引(2022)
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印发《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年度工作指引(2022)》(以下简称《工作指引》),提出到2022年底,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机制
-
中国六部门印发加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指导意见
21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国家林草局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
-
冷空气将影响中东部地区 华北黄淮大气扩散条件较差
中新网12月15日电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昨日8时至今日6时,新疆北部降小到中雪,木垒局地10毫米。今晨,河北南部、山东中西部、河南